为落实集团的办学理念,实现办学目标,推动学校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打造一支人格高贵、师德高尚、水平高超、形象高雅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我校各校区围绕“我眼中的真教育、我心中的好老师”主题开展了征文比赛。经过两个多月的评选,各校区分别评出了一、二、三等奖。
今天我们给大家推送是东校区获得三等奖的文章。
我眼中的真教育
张新平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读到这两句话我自然地想到了当下的教育——素质教育。说到“素质教育”,不少教育者往往把更多的眼光投入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以及考试制度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必要的。但是我认为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问题,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当年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乡村教育”是这样,今天我们所呼唤的素质教育也是如此。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伟大师爱,不但贴合现代的教育现实,也和党的素质教育息息相通。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应该在教学中去贯彻这种思想,让学生在“激情”的语文课中,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就是“情感”。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感悟。都要带着“情感”去体会。有了“情感”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情感意味着要付出时间用心琢磨,要付出爱用心体会。真教育就是要有一颗奉献的心。“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作为曾师从杜威的留洋学生,他本来已是一位大学教授,教务主任,但为了改变中国的教育,为了要使全中国的人都受到教育,他毅然决然的脱下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履,奔赴乡村……先生正是带着这样的奉献之心,投身到他喜爱的教育上面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乡村教育上。
我们要懂得儿童。真教育就是要有一颗理解之心。对儿童来讲,师爱还有一个重要的含义,这就是理解。所谓理解,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就是“我们要懂得儿童”。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学生,用真诚平等的态度去和学生相处。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校园立刻变成了乐园。您立刻觉得就和小孩一般大,一块玩,一块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在陶行知先生那里,师爱的基础是平等: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
创造出自己值得崇拜的学生。真教育就是要有一颗责任心。对学生的热爱、理解和尊重是使教育成功必不可少的起码条件,但还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网红校长唐江澎说,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而这个终极目标,就是靠老师的责任心去完成。
在丰翼小学从教至今,结合集团的教育目标。以及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情况下,现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懂生活”是教师必备的就是明确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白教师的角色。以及专业的教育能力。用这些去培养学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爱生活”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具有丰富而稳定的情感不仅是推动自己积极工作,在教育事业中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的动力,而且对学生能起到直接的感染作用。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
“会生活”针对于教师而言就是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具有不断向上的“进取心”以及学业有成后的“回报心”。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专业知识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报之以桃,投之以李”。
写到这里,我不禁冒昧把文章开头所引用先生的一段话做个小小的改动用以自勉,并献给今天和我一样热爱教育并勇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志——要想完成素质教育的使命,要想完成真教育的目标。就是看同志们能不能把整颗的心献给祖国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给孩子一个爱的教育,孩子就会得到一个充满爱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