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眸中华千年之历史,墨香墨离,诗歌文化记下了迁客骚人遗留的情感和智慧。这朵始终绽放着的灿烂奇葩,虽历经千载沧桑仍熠熠生辉,在这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独自起舞,从未被遗忘。
今天我们再次沉浸在诗词中,聆听三年级九班鲍丽华老师带来的《游子吟》,感受这份剪不断,理还乱的浓浓情思。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一)走进作者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囚”之称,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
(二)写作背景
《游子吟》写在溧阳。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三)理解诗意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慈母用手中的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服。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她在儿子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的晚衣服破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恩情呢?
(四)古诗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全诗淳朴素淡、情真意切,拨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尤其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佳句。




诗歌,是曾经的精神慰藉,它是那么的辉煌,让我们的灵魂保持着那份纯净。它更是我国文学艺术的核心,它用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共鸣继续散发独有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