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几时过,清风何处寻”,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到来,今天开始,送你一个入口即化的夏天。
“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即表示炎热至极。每年的7月22日、23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度,这就是大暑节气。
【节气物候】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第一候是指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则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则是这个节气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天气防范】
“热在三伏”,大暑正处于中伏,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符合了物极必反的规律。同时又是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最为频繁的时刻,如:“七下八上”北方汛期的关键期,所谓“七下八上”是指7月下旬和8月上旬,我国一些地区的暴雨天气相对集中,有时会形成局地洪涝和泥石流灾害。
【节气习俗】
讲究的中国人,依旧会在火热的夏季中寄寓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大暑的习俗有晒伏姜、喝伏茶、烧伏香、送"大暑船"等。山东南部有“喝属羊”(喝羊肉汤)的习惯,广东地区吃仙草,福建莆田人家则是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种种趣味盎然的大暑习俗,为这个酷暑伏天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注意事项】
大暑高温,应尽量减少外出,选择运动量相对较小的运动,最好在清晨和傍晚进行锻炼,同时运动后要适当饮用温开水,补充水分。饮食上,宜清淡,易消化,除了多喝水、常食粥、多吃水果蔬菜外,还可以适当的吃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
【大暑谚语】
“小暑不算热,
大暑正伏天。”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大暑热不透,
大热在秋后。”
“大暑展秋风,
秋后热到狂。”
“大暑热,秋后凉。”
“大暑前后,衣裳湿透。”
【大暑诗词】
《大暑》
宋代:曾几
赤日几时过,
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
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
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
那更惜分阴。
《襄城大热喜雨》
唐代:吕颐浩
大暑方蒸湿,
云兴忽蔽空。
俄然飘细雨,
快矣濯清风。
变化谁能测,
炎凉迥不同。
马前襄汉路,
山色有无中。
最后,希望我们小朋友们在传统的节气中,遵循时令变化的规律,感受大暑火热的到来。同时,大暑时节天气变化莫测,也希望小朋友们在避暑时注意自己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