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集团的办学理念,实现办学目标,推动学校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打造一支人格高贵、师德高尚、水平高超、形象高雅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我校各校区围绕“我眼中的真教育、我心中的好老师”主题开展了征文比赛。经过两个多月的评选,各校区分别评出了一、二、三等奖。
今天我们给大家推送是东校区获得一等奖的文章。
把书念下去,不枉来时路,归来皆少年
石芙蓉
近段时间被网上一段文字感动了:“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真实的经历、平实的语言,中科院黄国平博士写在博士论文中的“致谢”部分,这是这位寒门学子在绝境中对人生意义最好的诠释,里面有坚持、梦想、收获,也有恐惧、绝望、崩溃,但唯独没有“放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黑暗中,他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光。给自己,也给无数身处命运漩涡的人们照亮了前路。
当我把这篇《致谢》读给我们班里的学生听时,虽然有不少孩子很感动,但生活在幸福里的孩子怎么也无法想象那个山村里的苦孩子读书怎么会这么难、这么苦?那些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更想不通:怎么这个人就这么爱读书?抛开时代因素不讲,如今的孩子生活富足,父母的溺爱,网络的诱惑,往往造成孩子家中藏书不少,但真正读透的不过一两本,书柜也沦为了一件摆设。
回忆自己的年少时,印象最深的不是老师在课堂中的精彩的讲解或段落分析,而是给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诵场面;或是《红楼梦》中刘姥姥的“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的惹得群芳大笑的场面;或是透过文字留在我们脑海中的那个历经艰辛,归来仍就意气风发的少年形象······那时因为匮乏,书便成了我们的珍爱,为了读到一本武侠小说,经常和大人斗智斗勇,躲到被子里、角落里、甚至村外的水坑旁,但那种满足感,恍若那就是人间至味;如果邻居家有本心仪的小说,定会千方百计赖在他家读完,哪怕给人家做些家务也无妨,就怕被赶回家;有时在课堂上偷偷把书放到课本底下,看得如痴如醉,演绎一场书中的悲欢离合;中学后则是“书非借不能读也”,租来的书则是长夜孤灯下的唯一朋友。短短十几年读书生涯,虽然读书的方式一再变化,但对书的痴迷一直没变。
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爱读书?对读书兴趣不浓厚?我怎么才能让我的学生改变这种现状呢?
于是,我进行了各种尝试:在语文教学中经常穿插一些小故事,或是让学生读,或是让学生讲,或是让学生复述,也或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这样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课堂,还激发了孩子读书、讲故事的兴趣。操场边,夕阳映出一对对师生共读的剪影;读书分享会上,一个个学生意趣盎然的分享着自己读书的快乐,或低沉、或激昂。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读书是一件孤独而艰难的心路历程,只有忍得住孤独战胜了艰难的人才能体会读书带来的成功与快乐,领略顶峰的无限风光。一段时间后,读书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负担”而是在不知不觉中“与书为友”。
我愿做一个引导学生读书的“点灯人”,尊重它们的选择,让他们读自己喜爱的书,给他们自由,让他们的想象力自由驰骋。
我希望我的学生将来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要保持一颗热爱读书,热爱生活的心。像黄国平博士那样从书中汲取知识和力量,把苦难和坎坷当成成长的磨刀石,一直保持明媚,与时代共舞,自强、自勉、自省,即使身处泥潭污沼,仍能向往星辰大海。
人生就像一场修行,读更多的书,走更远的路,因为人生永远在路上。
|